综合报道
综合报道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防范心眼多一点,上当受骗少一点”——学前教育学院反诈课堂开课啦
作者:发布日期:2024-03-13点击数:

“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如今网络上大学生被骗的新闻层出不穷,让我们更加确信反诈的道路没有终点。在此,学前教育学院为大家整理了几种常见的诈骗手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识别诈骗陷阱,以提升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骗局一:黑心兼职

黑心兼职诈骗以其隐蔽性和诱惑力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诈骗类型。不法分子通常在社交平台发布高薪兼职信息,吸引学生上钩后,以押金、培训费等名义骗取钱财。这些兼职往往打着“轻松赚钱”、“灵活工作时间”等旗号,诱使急需兼职或想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主动送上门。一旦学生交付了所谓的保证金或者押金,这些不法分子便销声匿迹,留下学生面对一纸空文和空空如也的钱包。

防范方式:对于高薪诱惑的兼职广告保持警惕,尤其是那些要求提前支付押金或培训费的职位。在决定前应进行详细背景调查,包括查询公司信息、阅读员工评价或咨询工作人员。同时,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招聘平台或通过学校官方渠道寻找兼职机会。

骗局二: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则通过假冒官方电话、短信链接等方式,诱导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汇款。这类诈骗手段往往利用学生对学校行政流程或金融机构操作的不熟悉,通过伪装成校方、银行或其他权威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或验证,从而获取个人敏感信息或资金。

防范方式:对于任何索取个人信息或要求进行资金操作的来电或短信,都应先求证其真实性。不要直接回复短信中的链接或拨打来电中的电话号码,而应通过官方网站或客服热线进行核实。同时,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任何人,特别是敏感的财务信息。电信诈骗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擦亮双眼!

骗局三:“校园贷”诈骗

校园贷诈骗利用学生对金融知识的不了解,以低息贷款为诱饵,实则设置高额违约金和隐形债务陷阱。这些诈骗者常常在校园内外散发贷款小广告,或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贷款信息,声称无抵押、无担保、快速放款,而实际上却是高利贷的陷阱。最常见的形式是“先学后付”,目前已广泛存在于教育行业、但教育机构需要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货款公司等平台才能实现“先学后付”,所以这个新颖的模式还存在法律风险需要同学们警惕。

防范方式:同学们应当树立正确消费观,切勿盲目攀比。同时,要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泄漏。校园贷款一时爽,贷后生活不晴朗!

骗局四:“冒充”骗局

第一种:冒充校方诈骗

骗子会冒充校方职能部门,向学生发布包含链接、二维码等缴费通知的邮件或短信,让学生打款所谓的学杂费。

防范方式:校方缴费会有正规官方渠道,会直接从预留的银行卡中扣取所需费用,当同学收到此类短信,请你立即向辅导员老师求证,不要轻信任何来路不明的短信与链接。

第二种:冒充熟人诈骗

骗子会假借学长学姐或亲人的口吻通过一些渠道,向你借钱帮忙救急。利用你对他们身份的信任,诱导你参与一些虚假的投资或者购买不存在的商品服务。

防范方式:现在的新型诈骗是对方可能通过AI换脸类似技术让你以为是本人,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辨认,不要因为自己的热心而让骗子有机可乘。

这些诈骗手段的共同点在于利用了大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缺乏、对金钱的渴望以及对风险认知不足。诈骗分子往往精心设计剧本,制造紧迫感,让学生在压力和诱惑下做出非理性决定。希望同学们都能做到防范于心,反诈于行,提高警惕,保持理智,让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上一条:“汲取经验,提升自我”——学前教育学院举行英语四六级备考经验分享会
下一条:学前教育学院召开“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沈阳工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辽宁省沈抚示范区滨河路东段1号 辽ICP备15004273号-3